铜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政协三届三次会议第97号提案的答复(铜发改提复字〔2024〕33号)

发布时间: 2024-12-11 17:31 字体:[]

宋喜成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实体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实体经济是稳就业、增收入、培财源、化债务、惠民生、保稳定的基础,也是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新未来的基础。2022年12月,经市委三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铜仁市委铜仁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产业强市工程大力推进六大主导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大数据、现代能源、生态食品饮品药品、林业、文化旅游六大主导产业,2023年,我市坚持把产业基础和生态资源相结合,将“六大主导产业”升华为“六大生态产业”,为我市推动优势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明确了方向和路径,也是我市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2023年全市六大生态产业规上/限上企业304家,规上总产值320.91,占规上工业总产值823.51亿元的49.92%。生态“三品”产业完成综合产值524.84亿元;现代能源已建成电力装机约380万千瓦,实现发电87.92亿千瓦时;大数据平台经济规模完成300.2亿元;林业产业完成综合产值120.69亿;旅游总收入545.43亿元。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推进生态产业发展情况

一是聚焦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方面。2019年,我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全国66个,全省2个),成为全国9个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之一,2019—2023年,铜仁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从46户发展至81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118.5亿元扩增至262.7亿元,年均增长22.0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18.6%跃升至54.7%。链主企业中伟新材料镍钴锰三元前驱体产品铜仁基地产量全球市场占比达17%、集团产量全球市场占比达25%,是全球最大的三元前驱体供应商;汇成新材料、红星发展等重点企业生产的高纯硫酸锰形成年产能23万吨,全国市场占比60%以上;中科星城、凯金等重点企业生产的石墨负极材料形成年产能24.5万吨,全国市场占比15%;全省仅5户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入选国家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铜仁占3户,分别为中伟资源循环、红星电子、长虹鹏程。二是生态食品饮品药品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生态优势,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抹茶、康养水、蛋制品、红薯粉、中药饮片等高附加值产品,持续打响“梵净山珍·健康养生”绿色农产品公用品牌,加大公共品牌授权使用和品牌合作力度,充分发挥品牌叠加效应,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推动黔货出山、铜货出山。2023年实现“三品”产业综合产值524.84亿元。生态食品方面,全市年出栏生猪达300万头,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场766个,规模化率达38%;蔬菜(含辣椒)245万亩,建成100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示范基地11.33万亩;食用菌种植面积10.3万亩(亿棒),建成标准化食用菌基地16个;水果投产面积80.94万亩;家禽产业依托百亿级梵净国际蛋谷项目,已建成2个100万羽蛋鸡场;冷水鱼养殖规模全省第一,江口县获“中国冷水鱼之乡”称号。生态饮品方面,铜仁境内有优质水源点共244个,具有与世界级、国家级相媲美的优质水源点6个。全市投产茶园总面积134.06万亩、居全省第二,建成高标准抹茶基地3.04万亩,抹茶产量达700吨、居全国前列。梵净山茶水浸出物含量达38%-47.8%,茶多酚含量达16.7%-31.5%,氨基酸含量达3.1%-10.6%,构成了茶多酚与氨基酸协调的黄金配比。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分别授予我市“中国抹茶之都”“中国高品质抹茶基地”称号。全市白酒生产企业共计717户,共拥有6张白酒酿造生产许可证。全市包装饮用水企业达到180余户,天然饮用水生产线产能突破300万吨。已基本形成茶类、白酒、天然饮用矿泉水等特色水产业体系。生态药品方面,依托独特的中药材资源,铜仁积极发展以黄精、天麻、淫羊藿、太子参、石斛等为重点的生态特色药品产业,科学规划了梵净山规划区、佛顶山规划区、锦江河流域、乌江河流域“两山两江”中药材产业带,重点发展以德江为核心的天麻种植区,以印江、石阡、江口、思南、松桃为核心的黄精种植区,以江口为核心的缬草种植区。培育德江、印江、石阡3个省级中药材种植大县。2023年全市完成中药材种植面积82万亩,实现产量24万吨、同比增长9%,产值42亿元、同比增长5%。三是现代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围绕建成千万千瓦装机容量目标,加大统筹、开发和配置力度,支持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参与开发。推进玉屏低温供热堆和思南尖山、沿河思渠、德江老屋基3个抽水蓄能及思林、沙沱电站扩机项目建设。瞄准风电机装备龙头企业精准开展招商,形成集发电、装备生产为一体的产业链。2023年,全市已建成电力装机约380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260万千瓦,火电装机60万千瓦,风电装机16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6.6万千瓦,光伏发电38万千瓦,此外还有水泥等高载能企业余热发电项目,现代能源实现总产值90亿元。四是大数据产业发展方面。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碧江数字科创产业园、万山大数据产业园、高新区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持续推进5G基站建设。推动网络货运等平台经济提质发展,扩大平台经济规模。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转型行动,推进“智改数转”,建成一批数字车间、智慧工厂融合示范项目,提升三次产业规上/限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力度。率先建立全省“互联网平台经济特色产业集群”“平台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高分贵州中心铜仁分中心”,探索构建“实体产业+信息技术”为基础,大数据战略为核心,信息技术为驱动力的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模式,并建立符合互联网平台经济企业发展的融资扶持政策,大数据各项指标稳中有进。2023年全市平台经济规模达300.2亿元,同比增长10.42%。五是林业经济产业发展方面。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深入推进油茶、山桐子、花椒产业等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大力推动林下种养、森林康养、林木种苗、木竹等产业发展。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借力“梵净山珍·健康养生”优势品牌,带动提升我市林业经济产品质量效益。铜仁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江口县荣获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玉屏油茶园区荣获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思南地质公园荣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江口县国有林场荣获全国十佳国有林场等5个“国字号”名片;同时,全市本级及下辖10个区县全部成功创建为“省级森林城市”。2023年林业产业实现综合产值120.69亿元。六是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全力构建以梵净山生态旅游经济圈、锦江体旅融合示范带、乌江流域生态旅游带、中南门文旅融合消费区、万山工业旅游示范区、石阡温泉康养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一圈两带三区”生态旅游联动发展新格局,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深入推进“四大行动”,促进旅游产品提质、产业提质、服务提质,有力助推了“两大提升”,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5312.77万人次,同比增长24.78%,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4923.89万人次的107.90%;实现旅游总收入545.43亿元,同比增长34.32%,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476.87亿元的114.38%;国内游客人均花1026.64元,同比增长7.65%,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968.48元的106.01%。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被评为国家级休闲旅游街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3年争取到中央及省级文旅资金共计2.12亿元。

(二)政企债务清理情况

为有效理清政府机构应付企业账款,有计划的兑现应付账款,恢复企业正常运行,增强企业战胜难关、做大做强的信心,目前全市正在全力开展相关清理工作,核实办理各种渠道反映问题线索。2024年以来,共收到各类问题线索25件,其中国务院互联网+督查问题线索11件,本地独立接诉4件,转办反馈系统线索11件,21件问题线索已按期完成反馈,4件正在办理中。同时建立了问题线索管理台账,紧盯“清零”目标,定期跟踪化解清偿进度,全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三)配套政策支持情况

六大生态产业政策支持方面。2022年12月经市委三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铜仁市委铜仁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产业强市工程大力推进六大主导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大力支持新型功能材料、大数据、现代能源、生态食品饮品药品、林业、文化旅游六大主导产业;2024年,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铜仁市推进生态工业十大突破行动工作方案》,把产业基础和生态资源相结合,并将“六大主导产业”升华为“六大生态产业”,进一步明确支持我市六大生态产业发展。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方面。2021年,我市为支持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制定印发了《铜仁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了我市新型功能材料的发展定位与方向;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发展奋力打造千亿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2022年6月25日,省发展改革委等8个部门出台了《关于支持铜仁市打造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了11条支持措施,支持铜仁市立足产业优势,用好政策措施,加快形成以正极材料和原辅料为重点的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链条,打造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现代能源产业方面。2022年10月,出台了《铜仁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重点任务,提出“十四五”期间,风电新增150万千瓦,光伏新增60万千瓦,生物质能装机新增2万千瓦,垃圾发电装机新增5.0万千瓦,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40亿元以上,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例达到80%以上,初步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林业产业方面。先后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全域绿化“六绿”攻坚行动加快推进铜仁林业现代化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铜仁市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实施方案》,对“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间铜仁林业发展做了顶层设计。

金融服务政策方面。制定出台了《铜仁市2024年政金企融资对接工作方案》《铜仁市普惠金融春归行动助推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建立“线上+线下”多层次、常态化、精准化的政金企对接机制,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分层次、多形式组织召开政金企融资对接会,大力推广贵州省大数据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在铜应用,在全省首创推出“纳税活跃度指标应用”贷款业务,打通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对接通道,有力发挥金融支撑带动作用。截至目前,铜仁市入驻企业12337家,入驻金融机构148家,其中银行144家,担保4家;发布金融产品60个,需求金额36.71亿元,授信金额8.74亿元,放款金额8.36亿元。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规模有待壮大。以首位产业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为例,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全国9个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中,千亿元以上集群达5个,与其它地区相比,铜仁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规模相对较小,追赶压力大。大数据、能源、林业经济产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各产业链有待强化升级。全市六大生态产业产品上中下游虽均有涉及,但未有效形成系统的产业闭环,生产与深加工能力也不够强。如生态食品饮品药品产业方面,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差,融合程度还比较低,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生产规模不协调、不匹配,加工转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加工能力不足,加工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不足,一般性、资源性的传统产品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三是要素保障有待加强。水、电、路、讯及用能、用地和其他配套设施项目需求不断增大,要素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以林业经济为例,大部分林下经济基地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冷链、保鲜等配套设施建设欠缺,风险不可控,易受极端天气影响,造成损失。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推动上下游企业协作发展。一是积极组织开展定期化、常态化、多形式的上下游产业对接活动。依托各类信息平台,及时更新重大项目、重点企业材料设备需求和产品供应信息,建立企业对接服务体系,促进产业一体化经营和融合发展。二是围绕重点产业对接项目,积极搭建地区之间、园区之间、产业链之间、供求之间需求信息共享的合作平台。引导市内中小微企业主动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健全配套型生产体制,融入龙头企业供应链,为市内大企业开展配套加工,拓展地域、产业、企业对接宽度。

(二)狠抓配套支撑保障。一是聚焦电力需求,加快推动大龙220kV胜利变电站建设,统筹风电、光电、热能,加快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加快增量配电建设,提升供电稳定性、电网供电质量,有效降低用电成本。二是聚焦用气需求。加快推进我市天然气县县通工程,保障企业用气需求。三是聚焦物流运输,推动贵州东部陆港、大龙北部物流园、铁路集装箱专用货场、松桃孟溪产业园铁路专线等项目落地建设。

(三)加大项目支持力度。一是聚焦能耗需求,加强能耗指标对接争取,指导生态产业项目做好节能审查工作。二是聚焦资金需求 ,紧盯国家、省产业导向,把握资金投向,组织相关企业申报中央、省预算内资金、专项债等支持产业发展。

(四)扩大政金企融资对接成效。用好“线上+线下”多层次、常态化、精准化的政金企对接机制,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分层次、多形式组织召开政金企融资对接会,大力推广贵州省大数据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在铜应用,打通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对接通道,有力发挥金融支撑带动作用。

铜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7月30日